Industry news

在非洲留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去年国家公派去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交换,目前是考研狗的我暂且来占个坑。复习空余指不定就来填坑了::>_<::

简单一句话,就是在南非留学的体验相当棒,教学体系和英美国家很像。

然后现在还是好想再去趟南非交换下...

我本人目前在北非苏丹国待了差不多九个月了,气候怎么说,太干燥,几乎两三天就流鼻血,风沙季节风沙大的要命,这边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只能说一般般,高楼几乎很少,食物方面觉得还是可以凑合,比较干净地道,留学方面,教育这块比较和谐,没有国内那么紧张,很放松学校老师属于很细心加耐心的那种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很合适,个人觉得这边处处充满非洲以及阿拉伯风情

在非洲国家坦桑尼亚生活的中国人达数万人,我潜意识里觉得中国人怎么可能让孩子到非洲上学,实际上我在这里生活近一年的时间里,认识了不少随父母来到此居住的中国孩子,跟我分享了他们在坦桑独特的求学经历。


△ 妮妮与同学们在教室里讨论问题坦桑的贵族学校,妮妮去不起


位于坦桑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的IST学校是家长们公认的最好的国际学校,名气如雷贯耳,被誉为“贵族学校”,学生中不乏外交官和企业家的孩子。一进校园,满眼的绿,大写的安全感,真是一片世外桃源,和校园以外的达市简直是两个世界。我看到这里的学生大多是白人,也有一些印巴人,黑皮肤孩子的数量屈指可数。


△ 不少从贵族学校IST毕业的学生都去了欧美高等学府


但这里的学费让许多中国家长望而却步。学费随年级而增长,幼儿园的学费是每年1万6千美元,高中学生每年交2万6千美元的学费,再加上杂费,大概3万美元。一个上小学的中国女孩子说她喜欢这里的一切,喜欢去图书馆看书,想一辈子在IST上学。校方人员说,这里只有十几个中国学生。


抽手心、罚跪、小费

妮妮就读于由当地印巴人创办的私立学校,学费相较于IST便宜很多。学校采用坦桑教学大纲、英文授课,学生以当地人为主,约有10个中国人。


△ 妮妮所在的当地私立学校


我问上初中的女孩儿妮妮适不适应学校生活,她却告诉我,他们经常会被老师打手心。一位上小学、浓眉大眼的男孩子补充到:用树枝打,比手指还粗的树枝有时候都打断了。听得我心头一震。因为语言障碍,他们看不懂黑板上写的是作业内容,就没有写,结果第二天也是被一顿打。

妮妮告诉我,不仅打手心,还罚跪呢。有时候老师觉得班里太吵了就全体罚跪。她说她4年前刚到的时候,学校里只有她和另外一位哥哥两名中国学生,老师让全班下跪,妮妮说中国人是有尊严的,跟老师说他们不跪,就蹲在地上,老师和同学们当时非常不能理解。后来中国人渐渐多了,老师和同学们接受了中国学生不跪的习俗。

还有中国学生告诉我,老师如果罚他下跪,他就会请求老师用打手心代替下跪。也有中国家长说,她曾打电话找校长沟通,坚决反对自己的孩子被罚跪。但校长说坦桑教育法允许对学生实施体罚,虽然她个人不赞成,但她没办法要求所有老师停止一切体罚措施。


△ 学校墙壁上的画


跟妮妮聊天时似乎总会被意想不到的信息砸中,她告诉我,被老师索要小费也是经常会发生的现象。监考老师会找全班同学索要小费,然后关上门让大家随意抄袭。如果谁不给的话可能会被老师特殊对待,可她坚持不给。

妮妮所在的学校,虽然拥挤、缺少绿意,可孩子们并不缺乏童真和好奇心,在我的镜头前玩得不亦乐乎。这里的环境和条件虽然比不上国际学校,但比坦桑政府办的免学费、杂费很低的公立学校好很多。校长告诉我,她会提醒老师们要关照外国学生,不要因为语言不通而惩罚他们。


△ 妮妮所在的学校


△ 孩子们并不缺乏童真和好奇心,在我的镜头前玩得不亦乐乎


遭遇抢劫,依然乐观向上

除了学校的这一切,妮妮还遭遇了3次抢劫,最噩梦是一次是20多个人入室抢劫,家里的东西被一扫而光,妮妮还被抢劫犯拿枪指着脑袋。所有的这一切,妮妮娓娓道来,语气中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好像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

我被这个聪明乖巧、直爽又有些神秘的女孩子深深吸引。我看到她在QQ朋友圈里发了一些去孤儿院做义工、跟同学们出去玩的照片,让我看到一个花季少女善良、温暖的心。生活中个别的负面经历似乎不会主导她的思维,因为她身上的正能量更加强大。

跟妮妮有过六七次面对面接触,好像有一根无形的线把我牵向她,每见一面,我会被牵得更紧,心里的好奇、关心和担忧成倍增长,我渴望走进这个女孩子的世界。有一次送她回家,她下了车,用钥匙打开一个小院外面的大铁门,迅速钻了进去,这样的环境在我看来不太安全。她很有可能会被盯上,成为抢劫对象。


△ 妮妮所在的学校大门


视频制作过程中,我帮剪辑师问妮妮能不能把她QQ朋友圈里分享过的照片用在视频里,她只是短短地回复:“姐姐,不要了吧”,没有更多的解释。我尊重她,同时我心里的她又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我一个人胡思乱想,猜测这个花季少女最近的状况和心事。很想和她谈谈心聊聊天,但QQ上的只言片语如何能说得清?

我问妮妮,在非洲这些年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她告诉我,认识了这边的朋友,能学好英语是她最开心的事情。三年后,妮妮想要去新西兰读大学,去自己最爱的国家看看。

生命中神奇的际遇让我和远在非洲的中国孩子们彼此相识,非洲的经历给我记忆的天空留下了抹不去的朵朵云彩,而这些孩子们是天边的道道暖光,让我对非洲多了些留恋和牵挂。

提到出国留学,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去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事实上,纵观国内高校出国留学的情况,绝大部分同学去的确实是发达国家,能碰到一两个去非洲留学的可不容易。

提到非洲,人们的脑海里往往会闪现出这样一些词:贫穷、落后、愚昧、疾病、政局动荡、独裁专制……提到非洲,你可能还会听到另一些词:机遇、挑战、淘金者、“新大陆”、经济增速最快、“一带一路”……看似十分矛盾的两组词,却十分真切地描述了非洲的现状。

然而,非洲是一个具有辽阔土地的地区,因此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也非常不一样。如果要说教育的话,实际上好的大学也不是没有。

根据QS给的Top Universities in Africa(非洲最好大学排名),在非洲有13所大学进入了世界前1000名,并且第一名的开普敦大学更是挤进了世界前200!


以下前五名的大学都可以去了解一下,教学质量在非洲是数一数二的,大多集中在南非。

第一名:开普敦大学 (QS世界排名198)

南非最古老的大学开普敦大学是非洲顶尖大学的领头羊,该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一起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198位。校园坐落在桌山的魔鬼山顶的山坡上,享有绝妙的景色。

第二名:开罗美国大学(QS世界排名395)

回到埃及,再看看北非最好的大学,2020年的QS世界排名使开罗美国大学攀升了25名,现在排名世界第395位。它还在最新的阿拉伯地区大学排名中排名第八,它以英语授课,并拥有埃及最大的英语藏书图书馆。


第三名:约翰内斯堡金山大学(QS世界排名400)

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通常简称为金山大学)今年排名第400位,是另一所南非院校,在该国最大的城市约翰内斯堡市和郊区设有五个校区。该大学有大约38,350名学生,其中大约3,750是国际学生。

第四名:斯泰伦博斯大学(QS世界排名第427位)

斯泰伦博斯大学QS世界排名第427位,在金砖国家排名中排名前55位。该大学成立于1918年,位于开普敦以东50公里的斯泰伦博斯镇。

第五名:约翰内斯堡大学(QS世界排名501-510)

约翰内斯堡大学今年从551-560攀升至501-510,是南非最年轻的大学,成为QS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佼佼者,该大学是由较早的机构于2005年合并而成。

随着政治变革和文化进步的深厚历史,南非社会既动荡又令人激动。该国代表着世界上最多样化的地理区域之一,并且还随处可见各种野生动物。

融合了多文化,多语言(准确地说是11种)和多宗教,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国家中,每天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南非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仅在2015年,就有890万人次前往该地区。

南非的几所地区大学目前跻身世界200强,南非无疑在全球教育舞台上树立了自己的名声。作为一个还提供了全球最令人叹为观止的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以及最富活力和艺术气息的城镇的国家,该地区被认为是环境教育的先驱,尤其是动物学相关的课程。

从开普敦的热闹文化到姆普马兰加的野生保护区;从夸祖鲁-纳塔尔省的金色沙滩到花园大道的醒目的海岸线;从桌山的高峰到梦幻般的荒芜之谷,甚至更远的地方;对于敏锐的冒险家来说,南非都是名副其实的仙境。

当然除了南非,也会有同学选择去一些发达程度较弱的国家,如坦桑尼亚。

  对于选择留学非洲,大多数人恐怕都会慎重考虑的,正如我家人第一次听我打算申请去非洲留学时,他们的反应是“怎么要去那么穷的地方留学?”“去非洲安全吗?”“那么落后,那么乱,还有艾滋病、疟疾……”说实话,去非洲之前,我对非洲的印象大概也是这样。即使看了一些有关非洲的著作与研究,包括一些纪录片与电影之类的介绍,自己对非洲的认知依然是模糊不清,甚至是充满偏见的。

  还记得在我踏上非洲大陆之前,早已对那里的“恶劣环境”和“落后面貌”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是,2015年11月19号晚上九点多,当飞机左右盘旋即将落地的那一刻,我睁大了双眼,透过小小的飞机窗户努力向外探寻,出乎我意料的是,在黑夜中看到的不是漆黑一片或者稀疏亮光,而是密密麻麻的大面积亮光,这样“繁华”的夜景顿时让我在心理上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期待。

  当晚从机场出来,坐着他们教育部官员接我们的空调中巴车,一路上看着这个陌生城市里陌生黑人们的普通生活,竟莫名地有一丝浅浅的感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但都是人类成员最普通和最真实的生活。从自己最熟悉最自在的生活圈里跳出来,花上一年的时间,慢慢观察体会并参与到他们的生活里,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非洲求学收获多

  我在坦桑尼亚就读的是达累斯萨拉姆大学(University of Dar es Salaam)(以下简称“达市大学”),这所大学是坦桑尼亚成立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大学,前身是1961年的英国伦敦大学东非学院,后于1970年拆分为三所独立的大学,除了达市大学之外,其他两所高校分别是乌干达的马克雷雷大学和肯尼亚的内罗毕大学,这三所大学分别是各自国家最好的大学。早期的达市大学在东非甚至整个非洲都很有名气,一度是东非排名第一、非洲前五的高校,虽然近十多年的发展有点滞后,综合实力已经滑落出非洲前15强,但在坦桑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去年刚卸任的坦桑前总统基奎特刚刚担任这所大学的校长。

  刚到坦桑的第二天,就带着各种材料办理了报到注册,拿到学生证的那一刻,自己就算正式成为达市大学的一名学生了。说实话,虽然校园的建筑设施有些陈旧和落后,但校园的环境是真不错。到处都是草地、大树,猴子、蜥蜴等各种小动物在其中怡然自得,丝毫没有畏惧人的意思。虽说烈日炎炎,但校园里随处可见参天大树庇佑下的树荫,毫不夸张地说,树荫内外温差很大,置身树荫下,丝毫感觉不到酷暑。因此,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大树下安置的石头桌椅,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或是讨论,或是看书,或是课间的小憩,倒也显得放松自在,学校最大的那颗菩提树下,甚至有网速不错的免费WiFi。我偶尔路过也会坐下来,跟周围的同学聊上几句,时间久了,也认识了几个很好的朋友。

  留学坦桑,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搜集和整理论文所需的资料。我的专业是非洲史,目前国内非洲史研究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缺乏资料,因此,刚到坦桑就多方打听去寻找我需要的资料。经过了解,我所需的资料主要集中在达市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以及一些相关政府部门。因此,平时有空就会跑跑这些地方,偶尔也会去旁听一些研究生的专业课,做一些访谈调研之类的工作。

  平时我最主要去的地方就是达市大学的图书馆。这里一共三层,面积不算大,基本没有什么先进设备,个别阅览室甚至连风扇都没有。藏书倒是不少,但大部分很陈旧,书架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二楼有一个新开的微机室,平时没见人怎么用过,还有一个报纸阅览角,一个复印室。对我而言,最有价值的是三楼的Africana(与非洲有关的书籍、文件等材料藏书室),资料非常丰富,但是不能外借。国内有关非洲的档案资料非常稀缺,因此置身这样一座图书馆,对于每个研究非洲的人而言,算称得上是一座宝藏。资料的时间跨度横跨殖民时期与现当代,有关非洲、东非、坦桑尼亚的书籍、档案、报告、报纸一应俱全。看着“1903”之类久远的年代标记,拂去书架上一层薄薄的灰尘,摸着泛黄易碎的档案纸张,顿时生出一种敬意,仿佛有一种穿越的感觉。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那些已经被人忘却的历史,都静静地躺在这里,仿佛等待着终将解开其中奥秘的那个人。

  这里除了非洲历史文献之外,还有达市大学历年的学生毕业论文,这里有两台电脑,可以进行电子检索,但是系统更新很慢,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所以基本要靠一排排、一本本地找。每次去,都是拿着照相机,几页纸(不允许带笔记本、书)进去,主要是把需要的资料拍下来,有时候一些重要书籍也去二楼复印,一页纸50先令(约人民币0.2元)。时间久了,就和这里的值班小哥混熟了,甚至是图书馆入口处的安检,都可以不用学生证,直接“刷脸”了。

  记得刚来坦桑的头几个月正值热季,每每去图书馆,都能从骨髓里感受到非洲的“热情似火”。白天走在路上,感觉前方的路都在闪耀吐着火舌,坐在图书馆里,一动不动还好,稍微一动,汗如雨下,毫不夸张。每次蹲地上拍资料的时候,都能感觉到汗珠子从额头上滚落下来。那时候正值国内寒假,看到朋友们在朋友圈里晒着国内的雪景,心里羡慕得很,深感之前对冬天的爱太过肤浅,憧憬着回国后,一定要裹着大棉袄好好地跟冬天爱一场。

  除了学校的图书馆,平时还经常去市中心的坦桑尼亚国家图书馆。第一次去的时候,竟从门前走过而没有发现,因为从外观看,根本意识不到这里就是国家图书馆,整个图书馆四层楼,相比市中心其他数十层的高楼,确实非常不显眼。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国家图书馆只有斯语名称,“Maktaba Kuu Ya Taifa”,找了一大圈,才在入口处的玻璃宣传栏上看到了英文“National Library”。每次去国家图书馆都很麻烦,因为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所以需要换乘,不堵车还好,一个多小时就能到,碰到堵车,两个半小时算是常事。

  与达市大学图书馆相比,这里显得更加具有包容性。很喜欢大门上贴的这句话:We are taking the Library to the Grassroots,图书馆资源正在向草根阶层开放。任何阶层、任何想读书的人,都可以来这里读书看报。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显得非常和善,需要什么书,他们会带着你一层一层地找。二楼有一间中国2012年捐赠的“中国馆”,除了20台方正电脑外,还有几书架中国图书,大部分是英文版的中国经典名著和历史文化之类的书籍和影像资料。不过,书架上的蜘蛛网和灰尘告诉我,平时基本没人看,深感可惜。不过就整体而言,坦桑尼亚国家图书馆和达市大学图书馆的建设还远远跟不上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陈旧、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缓慢等问题都急需解决和改进。

  来坦桑没多久,就发现自己熟悉的上海快节奏生活与这里格格不入,这里更像国内的三线或者四线城市,悠闲松散,但比国内城市显得更加低效率,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会对他们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气愤。老师上课会经常迟到,也会早退,有时候静静地在教室里坐等了好久,突然跑过来一个学生通知大家,说老师去参加葬礼或者生病了,今天的课取消了。还记得那次跟历史系的主任约好第二天上午九点见面,可是从早上八点四十分等到十一点多,不见其踪影,询问这里的值班老师,答复是,系主任可能有事,另一个老师干脆直言不讳地说“You know African!”(你了解非洲人的!),看来他们对自己的特点都挺清楚的。在图书馆复印书,经常会被他们拖沓的办事风格急得无可奈何,甚至连他们复印机的操作声音都是那么“不紧不慢”,时间久了,也只好入乡随俗。

  这里有那么多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东西,但是面对教学和研究,尤其是有关非洲的研究,不得不佩服他们,越来越多的非洲学者用自己的视角研究世界、研究非洲,开出的“药方”也更适合非洲。达市大学采用的是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每个院系的教授寥寥无几,评审制度和晋升制度比国内严很多,因此,即使是一个讲师,也大都有欧美名校的留学背景,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我接触的所有教授和老师,在学术方面都非常专业,并且为人真诚和善,素质非常高,一年下来,自己受益颇多。

知行坦桑,感知非洲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当然,也是我给自己爱旅游找的一个正当理由。初到达市,就想迫不及待地去深入了解。达累斯萨拉姆,英文名字“Dar es Salaam”来源于斯语,意思是“平安之港”。这座位于印度洋西海岸中段的国际化都市扼守西印度洋航运要冲,她既是坦桑的前首都,第一大城市,又是其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贸易中心,人口超过500万,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这座城市,你能感受到城市的多元性和巨大的包容性,本土文化、殖民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巴文化、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谐共处。置身这座城市,你能体会到真正的非洲速度,近二十年,达市的人口和城市规模翻了一番,净增200万,坦桑近几年的年经济增速超过7%,如火如荼的基础设施建设尤为明显,仅我在坦桑的一年里,已经又有数十栋高楼拔地而起,BRT快速公交也已经开通运营,城市主干道正在加紧拓宽,连当地人都说,达市每天都不一样。置身这座城市,你还会看到非洲大都市的典型问题,伴随着达市快速城市化而来的是城市贫困、高失业率、贫富差距加大、安全与犯罪等一系列发展困境,你无法相信一个500万人口的大城市没有完善的自来水系统,城市中除市中心和主干道外的道路基本是土路,工作日的达市每天平均堵车四五个小时,有太多人就挤在贫民窟里。

  但透过这座城市,让我感触更深的是非洲与中国的关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队伍中,大部分是中国公司,并且拥有为人称道的中国速度;华为手机的Logo在市中心随处可见,已经成为高品质智能手机的象征;大街上随处可见带有中国标识的各种商品百货;甚至去纪念品店里,老板会用流利的汉语招呼你,跟你讨价还价。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非洲的快脚步已经离不开中国。但是,这不代表中国企业在进入非洲市场的过程中不需要反思。中国货往往会以价格低廉博得非洲人们的喜欢,但是,与之而来的却是他们对中国货质量的质疑。坦桑人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我身上穿的衬衣、裤子、鞋和家里很多东西都是Made in China,但是容易坏,所以,一些贵重的东西,我还是买韩国或者日本产的。中国货在非洲缺乏品牌建设和质量保证,“中国制造”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来到非洲,如果只是在达市,不深入内陆好好看看,就算不上来到了真实的非洲。留学期间,有四次比较大规模的出行,第一次是去桑给巴尔岛,第二次是去体验坦赞铁路,第三次是去坦桑北部的一座沿海小城巴加莫约,最后一次去了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与坦桑尼亚北部的三个城市。

  拥有5000多万人口的坦桑尼亚是东非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排名第一的国家,国土面积排世界第31位,94.5万平方公里。这里是人类的起源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白雪皑皑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巍然屹立,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著名的东非大裂谷、维多利亚湖、坦喀尼噶湖、马拉维湖装点在她的边境线上;众多世界著名的国家公园散落在辽阔的东非大草原上,每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动物迁徙就发生在坦桑西北部的赛轮盖地国家公园;印度洋西海岸风情让多少人流连忘返,著名的桑给巴尔岛美景丝毫不亚于马尔代夫。

  走进人烟稀少的广阔内陆,到处都是蓝天白云,朝霞和晚霞会让我心醉,沿着公路疾驰的时候,猴子会突然从树上跳下来,云朵就飘在半山腰,一闪而过的香蕉树和椰子树会让我垂涎欲滴。乘坐坦赞铁路,花了20多个小时去边境城市姆贝亚的时候,沿途看到的很多地方荒无人烟,一路上树枝会偶尔敲打窗户,草丛也会淹没铁轨。每逢小站停靠,蜂拥而上的小贩几乎是用祈求的眼神让你买东西,每周两趟的火车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但物价比达市低很多。一路上越走越冷,天空越来越蓝,雨水也感觉越来越干净。从北部城市阿鲁沙前往地处中部的首都多多马时,一路上大巴车走了九个多小时,辽阔的大草原上植被稀疏,临近多多马的时候,看到了成片的面包树,穿过国家公园的时候,看到了长颈鹿和斑马。可是,沿途的美丽风景被突然闯入视线的一幕所打断。一个穿着破旧、看起来只有七八岁的小孩静静地坐在公路旁,大眼睛随着大巴车移动,和我目光重合的时候,他明显有一丝惊喜,朝我挥了挥手。虽然只有短暂的几秒,却让我印象深刻。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经常坐在公路旁这样张望偶尔经过的汽车,是不是也充满了想去外面世界看看的期待,可这样简单的期待于他而言,或许也只是幻想。

  相比达市的发达,内陆的赤贫状况让我吃惊。无论是沿着坦赞铁路走的坦桑南部,还是后来坐大巴车去的坦桑北部,散落在沿途的小村镇,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物质极大匮乏,原始的农田,不通电的村庄,不少破旧的房子甚至是用简易木板和铁皮搭建的。内陆的物价低得可怜,在多多马回达市的路上,我买了一大袋番茄,足足有130多个,估计有五公斤,却只要1000先令(约3元),而这样的番茄在达市是3000先令(约人民币9元)一公斤。对于坦桑内陆的普通家庭而言,五六口人一周的花销也就是1万先令(约30元),而同样是一万先令却只够我在达市勉强吃一天。

  坦桑的大概情况了解之后,就萌发了去周边国家看看的想法,终于七月底,找到机会和另一个留学生做伴,去了一趟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肯尼亚是东非经济第一强国,在坦桑北部,并与坦桑接壤,赤道穿其而过。七月的肯尼亚凉爽舒适,内罗毕因地处中部高原,甚至有点冷。我们搭乘肯尼亚航空的飞机,飞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内罗毕肯雅塔国际机场,一下飞机,就已经明显感觉出高度的现代化了。这激发了我更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动用浑身的感官去感受这个全新的国度。几天的走街串巷让我对这座更加国际化的非洲大都市收获颇多。从城市建设来看,高楼密集,市区规模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在内罗毕,无论是上层的知识分子还是下层的普通商贩,他们的英语普及率非常高,而且英语的运用水平明显高于坦桑。城市的生活节奏更快,从公交车运营速度到路人的步伐,甚至晚上城市的繁华程度和夜生活都可以感受出来。到肯尼亚排名第一的内罗毕大学参观时,马上感受到与我留学坦桑的达市大学形成鲜明对比,高度现代化的教学楼和校园丝毫不亚于中国的著名学府。众多国际机构也在内罗毕设立办事处,比如联合国在非洲的总部就设在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人类住区规划署的主要办事处也设在内罗毕,世界银行也在此设立了常驻代表处。

  虽然短短几日,但也强烈感受到了内罗毕的城市发展弊端。严重的安全与犯罪问题让我全程都小心翼翼;富人区与贫民窟的巨大的差距更是加大了社会的矛盾和不稳定性;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刻不容缓,灰蒙蒙的雾霾让我敏感的呼吸道系统倍感不适。但总体而言,内罗毕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达市,现代化程度在整个非洲地区属于中上等,但是就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而言,城市化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与欧美和中国的城市化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走了一趟东非,就已经发现,即使是在非洲,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差异十分巨大。以往看非洲,总爱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如今真正走进非洲了,才发现这样的研究角度和思路缺乏准确性和针对性。因此,研究非洲,不来亲自看看,怎么能确保研究成果是客观的呢?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