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FAQ

吸毒艺人还想复出?

11日晚,曾在2016年因吸毒被抓的某艺人发布长文称自己的演出因多人举报被取消。

文内说“艺人这个行业是抑郁症和精神疾病的重灾区,而往往就在这种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刻,贩毒者有预谋地出现了。”

“哪有什么无需就无供,在毒品这件事上‘供’一直单方面创造着‘需’!杀人的一直都是贩毒者不是我!”

原文可以看看:

甚至在发帖后,他各种diss来喷他的网友。

很多网友表示“通篇看完只有一个感想,一点反省的意思都没有。”

虽然全网尽是骂他的声音,但该艺人也依旧有支持者,竟然有很多网友表示:

“支持” “加油” “听歌不评人”

甚至还有支持他的人开始辱骂缉毒警察:

在该艺人的文字里,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那些举报的网友,他把问题抛给了大众,说自己有合理工作的权利,为什么不能让自己从头再来。

为什么我们常说吸毒的明星是应该被“一票否决”掉复出的可能性,就是因为他们强大的影响力,他们能影响很多人的价值观。

而如今这种错误的价值观,比如那种“虽然我吸毒了,但我依然想做个好人”的想法,依旧是他们的迷梦。

如果我们能姑息吸毒艺人这一次复出,那么我们如何能对得起那些牺牲在缉毒战斗一线的公安干警的在天之灵呢?!

正如,有人说:

“你之所以看不到黑暗,

是因为有人把它挡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在毒品的黑暗里,替你我负重前行的,正是这些缉毒警察们。

人民日报在批为吸毒明星“洗白”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容忍贩毒,

怎对得起无数缉毒警察的青春和热血?

如果再为吸毒明星辩护,

怎对得起牺牲的缉毒警察?

据统计,死亡禁毒警察的平均寿命

只有41岁

他们每一天

都是行走在刀尖上的一天

他们的每一次出警

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有人在网上po出了身边缉毒警的经历:

(图片来源:知乎 @望京一只妖)

(图源:豆瓣)

2016年,电影《湄公河行动》上映后,让很多人再次注意到了缉毒警察这个隐秘又艰辛的职业。

电影中的缉毒犬死后,缉毒队的队友给他立了块墓碑,最后活着的队友都去给它敬礼,画面十分感人。

但是也有很多人注意到,为什么连警犬都有墓碑,其他牺牲的队友却连墓碑都没有?

(图源:豆瓣)

随后,中国警察网安徽站的官博对此作了解释。

原来,不给牺牲的缉毒警察立墓碑,是害怕毒贩会跟随前去祭拜的亲友并进行报复。

在纪录片《中华之剑》中,缉毒警察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只是日常,夏天树林里的闷热、蚊虫的叮咬、还有突如其来的暴雨,随时都有可能击垮他们的身体。

缉毒队员常见的一幕就是“全身没有一处是干的”,然而这还只是前奏。

面对穷凶极恶的毒贩,他们只需要拉响一枚自制手榴弹,就足以让好几名缉毒警当场牺牲。

(图源:豆瓣)

为了缉毒工作顺利进行,很多缉毒警察通常选择便衣或卧底行动。

很多卧底警察,考虑到安全原因常年不能与家人联系,家人甚至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有的卧底等到终于能和家人见面时,已经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年迈的老母亲看着被抬回来的儿子,上前去就是一巴掌:“说好的我死在你前面的!”,随即哭晕过去。

也有的警员,在调查过程中不慎落入毒贩的圈套,被毒贩集团百般虐待后被控制沦为毒品的奴隶。

昔日将毒贩按倒在地送进监狱的警官,最后变成了被曾经的同事抓捕的对象。

毒品不仅会摧毁人的身体,还能摧残人的意志,玩弄人性。

毒品给人带来的,是人财两失、家破人亡的惨剧。

《湄公河行动》是根据真实的案件改编而成的电影,在当年因为毒贩交易惨死在湄公河上的一条条生命面前,在无数在第一线卧底的缉毒警察面前,如果还有人替吸毒者辩护,那和毒贩的行径又有何分别?

(图源:中国新闻网)

每年有180人牺牲于执行任务或毒贩报复,他们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又怎能放任吸毒的人成为大荧幕上的光辉偶像?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

对吸毒的人的容忍放纵,

就是对那些为了缉毒而牺牲生命的警察的亵渎。

涉毒的艺人,他们可以戒毒

可以去做其他的工作

但作为公众人物

他们的吸毒行为不只是个人恶习

更会在传播中被放大

尤其会对青少年的防毒意识

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吸毒艺人可以复出

那些长眠地下的缉毒警察

该怎么“复出”呢?

对沾染毒品的公众人物说不

拒绝对毒品一切形式的美化和洗白!

永远不能原谅吸毒者!

因为他们为吸毒而花的每一分钱

都打在了缉毒警的身上!

向出生入死的缉毒英雄致敬!

愿战友们平安!

原标题:《吸毒艺人还想复出?》

阅读原文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