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论汇率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央行是希望通过货币政策影响汇率的变动从而达到平衡国际收支等目的。但是,最近我觉得以后各国的货币政策与汇率可能出现高度的分歧,比如说央行降息,但汇率可能出现区间震荡甚至升值等意外状况........

我才疏学浅,望知乎上的各位高人指点迷津,不喜欢的想喷喷也可以!

就是个问题,不是论文题目,大家不要误会......

一国货币价格(此处我认为用价格更合适),即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单纯来讲,一国央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市场资金供应充足,市场利率下降,使该国货币汇率下降,货币贬值;反之,该国货币升值。

  但这一切都是两者间简单的关系,而且其影响结果也是短期的而非长期。因为货币价格变化不仅受到本国与他国市场利率的影响,也受到本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比如我国采取紧缩政策,造成市场资金短缺,促使货币市场利率相比其他国家要高,自然吸引一部分外资入境,使人民币汇率升高。而且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向上,对于外资的安全性也有保障,同样加快外资流入,推高人民币汇率。但如果一国央行推行宽松政策,导致货币贬值,在一定时期内,同样吸引外资入境,达到一定程度时,也会推高该国货币汇率,当然这多半是经济强国才可能会出现此情况。并非一国央行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即所谓加大印钞速度就会导致该国货币贬值,要关注央行的整体操作,即一方面投放基础货币,一方面是否在公开市场业务等方面回笼货币做对冲操作。同时,投资者的盈利预期也是推高货币价格的重要因素。比如日元在前期因货币宽松政策导致日元汇率下跌。但下跌程度过大,使投资者认为日元已跌至较低水平,就开始大量购入日元,在短期内反而推高了日元汇率。k另外,一国货币价格与该国的贸易状况也互相影响,如该国贸易顺差导致本货升值,该国贸易逆差导致本货贬值,而本货贬值又促进贸易出口。无论一国实行紧缩与宽松政策,都是一个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辩证地看待货币政策与汇率的关系,并要结合该国国内经济形势与国际间贸易状况。同时还要参照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与货币市场利率的状况,他国货币的主动贬值程度也对我国货币价格有影响。另外,一国外汇储备的大量减少,也会使投资者对该国货币汇率变化产生下降的预期,在市场上大量抛售该国货币,导致该国货币加速贬值。

  所以说,货币政策并不能单纯影响该国货币价格,有很多因素互为因果。经济学研究对于过去与现在的的经济问题能够提供可靠的分析,但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由于受到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能依据现有的数据和理论,不断调整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并针对国际经济变化做相应调整。

------------------转自 王惠瑶

想了一下,还好,国际金融的知识还没有忘,

OK,开始答题。

本次答题肯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已经找到思路了,以后会进行补充。

那么首先我们准备考虑的知识有:

1、影响汇率的因素

2、货币政策的目标

3、货币政策的工具

然后我来详述我的思路,将它们结合起来。

最后解决楼主的问题:

1、分歧问题:“以后各国的货币政策与汇率可能出现高度的分歧”,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到底有没有用?

2、途径问题:货币政策通过哪种途径影响汇率?

3、实证分析。


首先回忆:

1、影响汇率的因素

在这里,我倾向于把汇率分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当然,最直观的理解是他们之间差了通货膨胀。实际汇率实际就是一国的货币购买力。根据BOP,啥时候能用到外汇啊?当然是经常帐(商品、服务),资本帐,金融帐了。

那么总结,经常帐(商品、服务),资本帐,金融帐和通货膨胀影响汇率,商品、服务的价格影响经常帐(商品、服务)和通货膨胀,利率影响资本帐,金融帐。货币供给影响商品、服务的价格(依据mv=py理论)。现在,我们找到了两个因素:货币供给利率(当然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会影响汇率。其实,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而货币供给的改变就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改变。

2、货币政策的目标

目标是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但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往往是互相冲突的,而最重要的目标是稳定物价。退一步说,国内目标是更为重要的。

3、货币政策的工具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二、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

三、再贴现业务: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实际上,再贴现业务是和公开市场业务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况且公开市场操作发起者不再央行,与外汇联系较少,我们暂且避而不谈。


然后我们进行推理:

在教科书的世界里,影响汇率很容易。为了提高汇率,中央银行只要增加政策利率。因为追逐高回报的投资者的货币需求增加,所以汇率升值。中央银行能够通过降低利率降低汇率。现实问 题是这些行为将付出以下代价:它们要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汇率目标,而不是更加通常意义上的控制通货膨胀、支持经济活动或在金融部门紧张时期提供流动性等国内目标。中央银行不会舍本逐末的,在实际操作上,中央银行基本不会动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这一项,因为影响范围大,风险太大,效果太复杂了。

所以,中央银行更加趋向于使用公开市场操作。为避免这一问题,中央银行开发了一种所谓“冲抵(sterilization)”的技术把货币政策对汇率的作用与其对国内目标的作用分离。这个想法是利用不改变货币供给或政策利率的国内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抵消中央银行外汇买卖。例如,如果中国政府为支持人民币进行干预 (利用美元购买人民币), 那么这种操作将使人民币退出流通并使货币供给下降,这等同于提高利率—— 如果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这并非什么好消息。为了“冲抵”这项操作,央行将从公开市场上购买国债注入人民币,从而使货币供给和利率恢复到原有水平。

那么,利用“冲抵”操作影响汇率的途径是什么呢?经济学家确定了冲抵操作影响汇率的三个主要途径:证券投资平衡信号微观结构途径


通过证券投资平衡途径,相对资产供给影响风险溢价,从而影响汇率。假定央行正在试图使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它首先用人民币购买美元,因为这样会使货币供给增加,通过销售以人民币表示的政府债券换取货币的方式“冲抵”这种干预手段,从而使人民币供给恢复到原有水平。总的结果是以人民币表示的债券供给量增加。如果资产不是完全可替代的,债券供给量增加,导致汇率贬值。


通过信号途径,中央银行向市场传达它的政策意图或与未来货币供求(或者与之相当的利率走势)有关的非正式信息。一种良好的预期循环将会出现:例如,如果央行可信地传达了有关汇率过高的观点,并愿意在必要情况下调整政策利率,那么市场预期将引起人民币抛售,从而使汇率如愿贬值。

但是为何中央银行不能直接公布它的意图或信息?为何需要政策干预使这种公布更加可靠?一个原因可能是政策干预使中央银行“说话算话”。设想央行通过购买美元使人民币贬值。如果人民币随之贬值,那么它就会遭受美元购买力的账面损失。


近期一些研究表明市场微观结构——每时每刻不断涌现的买卖定单流——会影响资产价格,因为这些定单流把信息含蓄地传达给市场。通过改变这些定单流,中央银行的政策干预可以影响汇率。

类似的,如果中央银行的政策干预能够成功地影响汇率,某些市场参与者可能“随大流”并放大政策干预的效应,触发汇率的关键技术水平或支撑点被打破。如果存在大量专业交易人员(即基于专业分析进行交易的市场参与者),最初的干预会产生更大的效应,特别是在汇率被认为远离其均衡水平的情况下。

最后,即使冲抵干预对汇率水平只有很小的或者暂时的影响,反复进行干预将对多变的汇率产生长期影响。实际上,当市场秩序混乱和波动太大的时候, 中央银行经常实施政策干预。


好,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他的传导机制,也在理论上回答了楼主的问题,只剩下实证分析了。btw,中央银行在执行具体操作的时候,会采取什么样的干预政策呢?

央行面临的一个选择是公开干预还是秘密干预(尽管因为对定单流的上述影响,没有任何干预可以完全秘密进行)。当公开干预的时候,信号途径无疑是最有效的。但是中央银行会希望首先通过秘密干预悄悄试水——以便测定市场深度和潜在波动性。如果政策干预没有成功地使汇率朝预期方向转变,这种做法有利于维护中央银行的信誉。

在某些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秘密干预。假设中央银行有某些非正式信息,一旦向市场公开将引起汇率的突发性剧烈变动(例如,中央银行提前注意到贸易收支的“不良”数字)。在这种情况下,公开干预将使该信息曝光,从而导致汇率不合意地突然变动。通过秘密干预,中央银行只透露部分信息,从而使汇率朝预期方向变动——从而在公开信息 (如贸易数字)时避免了汇率的突然波动。


另一个选择是应该单方面实行干预还是与一个或更多中央银行协同合作。协同干预当然看来最为有效。在证券投资平衡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相对资产供给:如果一国流通股票资产增加,另一国下降,与只有一个国家的股票资产变化相比,显然对相对资产供给具有更大的影响。同样,在信号途径下, 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相对货币供给(或者利率差额———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利率差异)。如果协同干预发出的信号是两国利率将按照预期朝相反方向变动,那么它对利差以及汇率的影响相应地将会更大。协同干预虽然更有效但可能更难以实现,因为它要求各国中央银行在汇率的目标水平和动态变化,以及操作和配套合作方面达成协议。但是即使没有协同干预,为了使干预成功,中央银行的政策或声明至少不能与其他中央银行相冲突。


实证分析:

那么冲抵干预在实践中的效果如何?经验证据比较复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五次重要的协同干预事件:1985年广场协议是为了加强非美元的5国集团货币;1987年卢浮宫协议是为了使美元对其他6国集团货币升值;1995年7国财长会议是为了支持美元;1998年美国和日本共同干预支持日元;2000年欧洲中央银行、美联储和英国、日本、加拿大中央银行支持欧元。当然,其中四次是成功的,因为它们代表了该货币的大致转折点(与预期方向相符)——尽管很难说如果没有进行干预的话会发生什么(例如,到1985年美元汇率已经非常高,无论如何都可能开始贬值)。

与冲抵干预的信号途径一致的是,这些事件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利差会很快随着政策干预同方向变动——或者至少不会反方向变动。一个重大失败也突显了这个效应:1987年4月的卢浮宫协议没有成功使美元升值。虽然同年夏季,美国与德国的利差最初增加了,但是由于担心通货膨胀的压力,德国开始提高它的利率。再加上美国贸易赤字,结果造成美元迅速贬值和1987年10月的股票市场崩盘,因为市场期待美联储为了应对美元疲软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而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

实证分析

因此理论和经验表明,央行干预可以是有效的——但条件是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期待获得应急性支持政策。这样,冲抵干预可能不会构成一种完全独立的政策工具。尽管如此,如果实施得比较可靠,特别是如果中央银行之间相互协调,它就可能为实现政策目标提供某些额外的灵活性。并且特别在金融紧张时期,由于中央银行想方设法达到各种国内外目标,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在政策工具箱里到处寻找任何能够发挥作用的工具。


最后,我大致整理一下我的思路(突然发现,连一个思维导图工具都没有 ):

source: Atish Ghosh:《金融与发展》

不好意思,由于和别人撕逼,现在账号才解禁…

平台注册入口